人体产生的爱情药—多巴胺 催产素 羟色胺及其它

大江大海 阅3878
朋友刚写了篇科普小文章,通俗易懂,也很适合秀色男女对号入座,转来给大家读读。
男女第一次渴望对方的时候,会分泌所谓性荷尔蒙的睾丸素和雌激素。当这个渴望持续进而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如果到了下一个阶段,男女因关系持续而渴望更加亲密,进而发展成性爱,这时候大脑会分泌出脑垂体后叶荷尔蒙,又称为催产素。

多巴胺——爱的幸福源泉

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来。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如果说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多巴胺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多巴胺是传递快乐信息、维持性欲的主要神经递质。多巴胺激发人们对异性的情感。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松的研究成果说明,多巴胺不仅有左右人们行为的作用,也参与了人的情爱过程并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美国俄亥俄大学骨医学院临床教授Dudley Chapman说:“性交促进多巴胺的产生,而多巴胺是与性欲有关的主要激素。” 多巴胺使情侣感觉爱的幸福。人的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降低,会使男性的性欲下降,甚至阳痿;使女性的月经周期紊乱,性欲下降,阴冷,甚至产生不育症。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吸毒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因此,从理论上说,正在热烈相爱的情侣,要想在性爱的感情方面“海枯石烂,永不变心”,是不可能的。
催产素——保持忠诚的爱

    在做爱时人的大脑会分泌出脑垂体后叶荷尔蒙,又称为催产素。催产素不是只在男女发生情爱关系才产生的,它在母亲喂乳时也会产生。而且对女性而言,母爱和爱情是一样的。

大约20年前,美国的神经内分泌学家休·卡特开始研究大草原上的田鼠,以弄清这种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平原的啮齿类小动物为什么是自然界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者。大草原田鼠在交配后终生保持“一夫一妻”制,雌鼠雄鼠共同养育后代,过着田鼠版本的幸福家庭生活。这在自然界中实属罕见:只有不到5%的哺乳动物表现出“一夫一妻”和双亲行为。

性学专家泰勒提醒人们,催产素的力量和影响范围令人着迷,但它对人类情感的作用却决非简单的话就可以概括。泰勒指出:很多人说,“催产素是亲热激素”,或者“催产素是爱情激素”。其实,催产素要难捉摸得多。它与心理学的种种状态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要把这些分子与特定状态对应起来很困难,也存在某种危险。

有些专家认为,催产素与身体天然产生的“鸦片”有协同作用:催产素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类鸦片活性肽则提供与爱人在一起时那种温暖陶醉的感觉。类鸦片活性肽与催产素的关系强调了泰勒关于“爱情药”简化法的观点。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关于“爱情药”的故事,但实际情况也远远没这么简单。生物基础决定大脑能创造并维持我们所谓的“爱”,但其原因却不能简化为一个分子。催产素和类鸦片活性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大草原田鼠的大脑解剖表明,多巴胺与催产素之间也有紧密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催产素的影响可能因雌激素得到加强,而因雄激素得到减弱。这或许有助于解释男女两性在压力之下的不同反应。爱或许并不像民间所说的那样存在于内心,但也并非依赖于某种单一的分子。当我们感受到让我们心潮澎湃的男女之爱或父母之爱时,我们大脑的化学物质正在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引发着大脑特定区域的各种活动。催产素对这种相互作用至关重要,但却不能代表一切。
内啡肽/羟色胺——快活荷尔蒙

当男女双方坠入情网的时候,会分泌多巴胺和羟色胺。羟色胺是一种内啡肽。羟色胺是男女相爱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羟色胺会让一个人暂时失去理智,看不清对方的缺点,因此让爱情变得很盲目。

科学家早就证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由荷尔蒙决定的。比如说,大脑制造出来的内啡肽能使人产生一种快感,一种满足和轻松的享受。内啡肽中最著名的5—羟色氨正是因此而被称为“快活荷尔蒙”。做爱时还会产生适当的肾上腺素。但是,肾上腺素通常被称为“痛苦荷尔蒙”,因为当我们生气或遭到恐吓时,身体就会分泌出过多的肾上腺素。

为什么有些人吸毒呢?因为吸毒可以让他们有和性爱同样的兴奋感觉。

许多毒品(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由于显效速度及作用远大于体内物质如内啡肽等(总称为阿片肽)所以产生更强烈的生理感觉。可卡因之类的兴奋剂作用于脑,模拟渴望和期待的兴奋感;镇静药物如海洛因则作用于脑的镇静系统,产生相反类型的欣快感——梦幻的满足、免于痛苦。

海洛因等阿片(鸦片)类毒品之所以会使吸毒者“犯瘾”,是因为吸毒时毒品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并反馈性地抑制了体内阿片肽的释放。当毒品中断时,这种体外阿片样物质不存在了,而体内一时又供应不上,因此神经传递出现障碍,内环境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导致一系列“犯瘾”症状的出现。

毒瘾与性爱具有鲜明的相似之处,通过研究性和爱,或许能比研究毒品本身更好地了解毒瘾。

虽然多巴胺、苯乙胺、后叶催产素等爱情化学物质的大量释放,会使人产生爱的感觉,但是,我们的大脑不可能长期不断地大量释放这些物质,因为神经细胞只有受到新异刺激时才会兴奋。

性爱难于长久 需要“爱情保鲜剂”

固定的两性关系时间一长,相互间再无新鲜感,也就再难以兴奋起来,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便消失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调查了37种不同文化氛围中生活的5000对夫妇,并进行医学测试,得出的结论是:18至30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男女相识、约会、结合和生子。此后,双方都不会再有接触就心跳及冒汗的情况。奈克斯说,爱情其实是大脑中的一种“化学鸡尾酒”,是由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后叶催产素促成的。时间长了,人体便会对这三种物质产生抗体,而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鸡尾酒”便会失效。之后,男女要么分手,要么让爱变成习惯。

为了挽救爱情和家庭危机,科学家们还用生物化学原理研制出了“爱情保鲜剂”。据德国《时代精神》月刊报道,2001年,英国研制并生产了女人专用的“爱情药水”,它含有苯乙胺和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女人的魅力,挽救那些对爱情心灰意冷的女人。该药水在伦敦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

一见钟情与身体的气味有关

一个堕入情网的人说:“原来是你的味道吸引了我,我对你的迷恋是因为你和我有着同样的气息。”

男女之间的一见钟情,过去以为主要是由于小伙子潇洒,大姑娘漂亮,而现在一些专家认为,可能他们身上的体味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著有《性与嗅觉》一书的阿兰·赫思克博士说:“与其说‘一见钟情’,不如改成‘一闻钟情’更为贴切些。”芝加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在《自然基因》刊物上发表文章,指出女性更喜欢体味与自己的遗传体味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男子。他们认为,人类为了避免繁殖太多或太少,并确保后代拥有健康的免疫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这种基因搭配系统。这些基因就是人体气味的来源,不同的基因就产生不同的体味,而这种气味等于一种信号。一系列实验说明,人类与大多数动物一样,在相当程度上,是生物化学的奴隶。换言之,化学作用可能比精神、爱情作用更大。

√最后编辑于2019/2/25 12:20

2条评论
未登录!
闲情偶寄2019/2/26 10:11
太专业不好玩,还是精虫上脑形象点。。。
萝箩绿V2019/2/25 12:50
对!若有相投者,生命之树可长青,不是说常常相扑角力,而是内心源泉不断,活水自来,自然从内而外气色好,劲头足,心态好,长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