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我,每天至少得四次穿梭于大小巷子。江南小城的巷子不同于乡村的陋巷,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也不同于上海的里弄,狭窄拥挤,充满市井的喧哗嘈杂。踏着那青石砖铺就的小巷,我心中充满了安宁和闲适。尤其在午后上学的路上,长长的小巷寥无人迹,只有饱经风霜的老屋和长满青苔的墙垣陪伴我,倾听我的脚步声,而这声音却成了巷子里唯一的流动。这里隔离了大街闹市的喧嚣,也仿佛是人海汹涌中的一道避风港,而每条巷子都沉淀着它与众不同的悠悠历史,不管是睦亲坊巷、沈果巷、大成巷和竹场巷,还是新街巷、棉花巷、小娄巷和大娄巷。记得当年去学校上学需走睦亲坊巷,去同学家玩则进沈果巷、大娄巷或小娄巷,竹场巷和新街巷是我经常和同伴们去闲逛的场所。棉花巷是我母亲去单位上班的必经之路,我有时放学后会进棉花巷接母亲下班。
绵绵细雨的天气,在小巷里漫步,那又是别样的味道。打着雨伞,沿着青砖石湿湿但又洁净的路面行走,可以聆听灰瓦檐下清脆的滴答雨声,心不由格外澄澈明净。步出小巷便是喧嚷尘世,车水马龙,回望小巷,一如来时的平静与安详。
正如戴望舒《雨巷》中那般:撑着油纸伞,独自 /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小巷弯弯、思绪长长,婉约怅怅。
出生于江南,长大在江南的我,对江南的小巷是再也熟悉不过了的。江南小巷,有画家们偏爱的意境,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笔下的意象里。许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巷子在城市里已成了一种“稀罕”,但从前小巷的一幕幕仍时常会浮于眼前,那弯弯曲曲的巷子像延伸着的一条褪了色的旧丝带,它维系的是那遥远的时光……
令人感叹的是如今的巷子一个个离我们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高楼和宽敞但显拥挤的马路,从前清晨上学时巷子里传来的亲切甜美的沈家伯伯、戴家姆妈的呼唤声再也听不到了,即使仅有的几条巷子也几乎被林立的高楼包围得透不过气来,在狭缝中艰难地生存,更何况它们的命运还令人担忧。小巷成了井底之蛙,同时又危机四伏,在城里要去寻找往日的宁静该去何处?
√最后编辑于2022/5/14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