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朋友很焦虑

中流自在心 阅1521

有一个朋友很焦虑。
她的丈夫之前在国外深造,为此他们异地了6年。
最近,丈夫回国了,到了上海工作,她也跟着搬去了上海。

但是,最近她一直纠结是应该回到原来的城市,还是继续留在上海。
她觉得是工作的原因。可是讨论着讨论着,我们发现,到上海发展的机会和前景都比留在原来的城市好,她也很认同这一点。
那她为什么还执意要回去呢?

她叹了口气说:“我担心先生跟我离婚。”
我知道她最近才刚结婚,于是我问她:“你和先生关系不好吗?”
她说不是,她和先生很恩爱。
我又问:“是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困难吗?”
她说也没有,都很好,可就是不安。

后来,我们聊到了她的成长经历。
原来,她从小和父母聚少离多,父母忙着做生意,经常不在家。
她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是:
有一次,她坐在家门口,孤孤单单地等在县城做生意的爸妈回家,直到天空一点点黑下来,父母也没有回来。类似的情况有很多。
我问她,是怎么适应这种分离的,她说不知道,就是慢慢习惯了。

可我们知道,这是很让人焦虑的场景,如果不是发展出了一种特别的应对方式,她没法习惯。

后来她读大学,有了男朋友,别人总觉得异地恋不靠谱,她却很适应。
其实那时候,她心里想的是:反正有一天对方会离开。
但爱情最终战胜了时间和距离。今年丈夫学成回国,他们结婚了。
可是,当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候,她却开始感觉不安,开始纠结要不要回原来的城市,重新开始两地分居的生活。
而且,她的头脑里发生了巧妙的转换,直到我们说起这一段,她还以为自己纠结的是哪个城市更有利于她的职业发展。

我问她,现在的生活怎么让她不安了。
她说,好是好,可谁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彻底破坏现在的一切。

有没有发现,这个朋友因为成长经历发展出来的应对方式就是:不对关系抱有期望,随时准备离开,过一个人的生活。

这种应对方式不适用于两个人在一起的生活,而适用于处理两个人不在一起时,所产生的分离焦虑。
但现在,为了配合这种应对方式,她宁愿选择两地分居的生活。
因为这种应对方式她最熟悉,能让她有控制感、安全感。

这是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我们会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建构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明明她的环境已经不需要她这么焦虑,而她却还在为分离做准备。
这是很多悲剧的来源。

在这里,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她的丈夫也用类似的应对方式会怎么样?

那他就很容易把她的犹豫,解读成要离开的信号,他也会为分离做准备,以避免自己受伤害。
这样,分离的焦虑就会变成现实,两个人就会真的越行越远。
幸运的是,丈夫对他们两人的关系很有安全感。他觉得两地分居的生活根本不是常态,两个人在一起才是常态。
这也是丈夫的心理舒适区,所以他包容了她的不安。

为了逐渐改变她的应对方式,有一次,我们把她和她丈夫一起请来,我们一起给妻子的焦虑取了一个名字,叫“小闹铃”。
当妻子再有不安、想要离开时,她就会告诉丈夫:“我的小闹铃又响了。”
丈夫会轻轻拧妻子的耳朵,假装把它关掉。

最终,妻子决定留在上海。
离开的时候,她跟我们说:
您知道吗?不只是感情,以前,任何好的东西,工作、荣誉、生活,我都不敢要,
哪怕得到了,也会觉得不安,觉得这不是我的。现在,我慢慢开始不那么想了。

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东西,这也是另一种心理舒适区。

而她开始走出了自己的心理舒适区,用新应对方式生活。
这并不能保证她和丈夫以后一定不会分离,没有人能做这样的担保。
但新的应对方式,能够让她去享受现有的幸福和快乐,并从中积累新的经验。这就是改变的意义。




√最后编辑于2019/1/11 10:05

3条评论
未登录!
OAH256V2019/1/16 9:18
那位女士存在一种心里障碍,是一种疾病,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心理疏导,回归童年,在那个时候放下,就一切都平静了。实际上跟多人都有心理疾病,只是不知道,能自我疗愈的是极少数。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正在进化,一切都会好起来!
古堡公主V2019/1/11 15:39
异地后独处虽孤寂但同时也很享受独处带来的随心所欲,独处已成为习惯后回到原来的位置,焦虑恐慌等等
若叶知秋2019/1/11 13:25
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那位女士的种种不安,种种不合乎常理的要求皆来源于她童年的影响。看似难以理解的想法剖析开来也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只有努力克服童年对她带来的伤害才能正真的快乐,良药不外乎爱人的陪伴了,让陪伴代替孤独,让爱抚慰她的不安。也提醒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啊